16岁,我去美国游学
北京35中学开设的“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班”,在高一阶段设置为期半年的境外学习课程。首届项目班的学生,于去年年底在美国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游学生活。
这些孩子如何成长为适应美国生活的“美国高中生”,他们又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和感受,本期,我们邀请两位“游学生”为您讲述,那些在美国学习的日子。
背上行囊,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脱离父母的管教、规划自己的生活、处理生活中的问题……16岁的我,已经是一名适应美国生活的半个“美国高中生”。回想半年的“美国高中生”经历,期间有不断跌倒、挣扎,甚至是泪水。
半年前,初到美国密苏里州的克林顿市,我是个说话都胆怯的孩子。这座小镇人口将近1万,大家见到我这个从中国来的高中生,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,还会问我喜不喜欢这里的生活。最初,这真是让我头疼,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出用什么词来评价,就只会说 “It's good!”或者“I like the life here!”。在渐渐熟悉这座小镇和居民后,我就不怕他们提问题了,因为我只要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,哪怕是最最简单的评价,他们听到之后也会很开心。
我的“美国爸妈”给了我一种美国式的家庭:他们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,经常和我坐在一起聊天,有时会半开玩笑地调侃新闻中的各种事件,有时则会严肃地和我讨论美国政治经济问题。当我在学校里遇到与人交往的难题,或者是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,他们会开导我、给我提出建议。这让我对家有了新的定义,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、互相扶持、一起创造温暖!
我一直以为,美国的孩子对学习属于不管不顾类型的,学不明白就让它过去好了。但是,我的美国同学里,不止一个孩子,因为听不明白课程而落泪。其实,全世界的孩子,谁能真正不在意成绩呢!美国的高中生,课余活动很多,有时候还需要自己打工赚钱,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学习上。我想,这可能是和美国学校扮演的角色有关吧。美国的学生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知识,还要知道怎样和社会上不同类型、年龄的人打交道,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兴趣发展之路,怎么和自己的男、女朋友相处,把自己变得让人喜欢、更有魅力,从同学和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陷并不断改正、完善人格……
美国高中的选课制度,就是高中生们走上社会的试金石。高中生的选课,就是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,如果发现选的课自己学得并不优秀,那么就了解到了自身的缺陷,有助于未来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。另外,高中生丰富的社团活动也让学生们更早一步地了解社会,在社团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,肩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分责任!在这半年里,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演出和拉拉队训练。学校内部的活动也让我记忆犹新:专属情人节的男女交往活动、warm & fuzzy Day的一个个热情拥抱、Spirit Week的变装游戏和体育馆的狂欢、毕业季的告别仪式……
发布: 2012-08-24 作者:陆尧佳 来源:北京日报